按照新零售的定义,银行已不再是一个物理场所,而是一种习惯、一种生活操作。
作者 / 王 蔓
编辑 / 刘 煜
用户需求和科技迭代一直是金融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。
作为数据与技术密集型行业,银行业一贯是科技应用的领跑者,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ATM机、90年代的网上银行、十年前的手机银行APP......银行乃至金融业内,总不乏创新科技率先落地。
对于科技应用,银行业此前更多是立足于降本增效;随着科技角色跃迁——从降本增效进化到重构金融服务模式,用科技改变渠道、积累数据,带来业务发展的更大可能性逐渐成了最终目的。
01转型之必然趋势
随着移动互联、云计算、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,应用成本逐步降低,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开始逐步凸显。
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,2015年,兴业银行(601166,股吧)成立兴业数金,为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拉开序幕。时至今日,平安银行(000001,股吧)金融壹账通、招银云创、光大科技、建信金融科技、民生科技、工银科技、北银科技等公司纷纷跟进。
商业活动重心加速向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转移,网络交易和第三方支付规模快速扩张,带动了用户习惯的深刻变化。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,网点柜台处理的业务快速向中后台转移,客户操作习惯迅速变化所导致的“用户脱媒”,对金融业务模式和流程改造提出了不小的挑战。
直销银行、云上营业厅、手机银行等新生事物早已在各家银行中落地生根且开花结果,甚至不少银行已经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进行了研发与实践。
从另一个层面来看,用户习惯的急剧变化也引发着银行业服务模式的快速跟进。
传统金融时代,得网点者得天下,大型国有银行占足了先发优势;但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时代,得场景者得天下,所有“参赛者”在线上处于同一起跑线。
根据中国银行(601988,股吧)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,过去几年里,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(电子银行渠道替代率)大幅攀升,从2010年不到50%上升到目前的90%以上。例如浙商银行日前披露的年报显示,截至2019年末,其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337.68万户,比上年增长35.78%;电子银行渠道替代率竟高达99.03%。
02定位之提升零售
“无对公不强、无零售不稳、无同业不富”,银行业素来流传这样一种说法。尽管各类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发力点有所不同,但在全行业大步向零售业务转型的环境下,零售业务也是最易将创新力输出给用户的一条通路。
在与业内交流的过程中,不少人认为“金融展业的渠道、获客渠道都在变,如果不去改变的话压力还是很大”。尤其在金融零售业务领域,零售业务针对海量客户、且产品众多,受金融科技的影响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业务。
就这一点而言,招商银行(600036,股吧)着力于对个人客户进行分层管理,浦发银行(600000,股吧)自去年来重点推动信用卡服务的升级,而浙商银行的做法是在平台化服务战略下,从财富管理和个人信贷两方面切入,从而提升零售业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。年报显示,浙商银行2019年内,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全年总营收463.64亿元的18.41%,较2018年年末提升5.37个百分点。
按照新零售的定义,银行已不再是一个物理场所,而是一种习惯、一种生活操作。
未来诸如像淘宝、滴滴、饿了么这些纯线上的生活服务平台,也可以通过生态开放成为这些金融机构的交易入口。银行可以大有可为之地的,正是将这些离散的场景串起来,为用户提供一个无缝连接的金融服务支持。
在各种场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、迅速通过模块化组合研发并匹配相应产品,最终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入口,让支付、借贷、理财等金融服务融入到零售客户的生活和工作中,甚至嵌入到与其相关的对公企业服务中,将金融化于无形。
例如针对企业间因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滞压,浙商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“传导信用”这一特点,把应收账款改造成为安全、高效的电子金融工具,帮助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、解决融资难题。到2019年末,像这样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应收款链平台,浙商银行共落地近2500个,帮助逾1.7万家企业盘活应收账款1400多亿元。
03后记
我们看到,中国的经济已由此前对速度的重视转变为对质量的重视,这一切迹象表明,新基建、新消费、新金融势必会成为我国经济“三驾马车”的推进剂,而其最鲜明的特征则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。
整体而言,中国银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进展已足够迅速:金融信息化已经开展多年,不管是在IT基础建设方面,还是在新兴技术从研发到实际应用上,无疑都有能力更加深入下去;银行机构在用户和大数据上的积累已足够多,再加上他们对金融本质的深刻理解,新技术的应用无疑更得心应手。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一点财经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