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认为这次疫情给行业带来特别大的冲击,可能事关整个行业的危急存亡。”日前,在中国电影(600977,股吧)家协会针对“电影行业应对疫情影响”召开的专题网络视频会议上,《唐人街探案3》的导演陈思诚这样说道。当天的会议由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主持,会议邀请了多名一线电影公司的负责人和多名电影领域的研究专家,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对电影行业产业的影响、行业自救、互联网+电影、政策扶持以及疫情过后中国电影的发展等热门话题展开讨论。
剧组停工让博纳损失1.5亿元
陈思诚导演坦言,本来《唐人街探案3》是春节档电影中预售最好的,但疫情突然打乱了节奏,好在疫情期间自己并没有停止创作,一直在做剧本,“不管怎么样,观众对好内容的需求是一如既往的,是不会变的。”
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透露,疫情发生时,博纳影业正在筹备新片《冰雪长津湖》,已经准备了九个月,本来准备年初就开机,全部人马已经到位,但疫情一来只能全部停拍,1800人的剧组不得不滞留在丹东,当时直接损失就超过1.5亿元。
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徐天福透露,疫情期间,滞留在横店的剧组多达310家,不算“横漂”,光是剧组成员就有5600人,但好在没有一个人确诊新冠肺炎。目前为止,310个剧组中逐步复工的有20多家。
即便是横店集团这样拥有10亿元现金流的公司,也面临着资金上的巨大压力。徐天福透露,公司有将近400多家影院分布在全国各地,目前几乎都没有开业,将近1万名的员工一个月工资就要几千万元,租的商业地产租金又要几千万元,损失还是很大的,“好在我们现金流比较充足,基本上还能挺得过来。但一些小的影视公司,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。”
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表示,北京文化(000802,股吧)也是积极复工复产,其中《我和我的家乡》《东极岛》《排雷英雄》新片正在积极创作中,复工复产后马上进入拍摄阶段,《封神》《你好,李焕英》和陆川的《749局》等新片也做了上映的准备,就等着市场开放,“目前看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,我也知道院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,我们忍耐吧,坚持工作并等待着。”
消除观众心理戒备是一个难题
对于如何让停摆了两个多月的电影业重新走上正轨,恢复行业的活力,各位嘉宾也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,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于冬认为,这次疫情对整个行业是一次很大的考验,尤其是民营电影公司,“能否采取生产自救,尽快恢复运营状态,是一个很大的挑战”,在现在的关键时刻,一定要把企业管理好、现金管理好,能够自救,能够谋划下半年的复工复产,“早安排、早做准备,对影片的拍摄复工复产要有信心,要对全国电影观众、对电影内容的渴望有信心,信心很重要。”
曾茂军认为,当前复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内容可放,仅仅靠几部复映影片是很难有那么大的魅力把观众拉回电影院的,更何况这些复映影片在家里的视频上就可以看到。对未来的消费者而言,首先是消费心理的影响,怎么样解除心理上的戒备,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是安全的,这是一个难题。
他表示,未来这个产业要恢复,还是要内容为王,“内容创作上来了,海外疫情没有反扑的可能性,明年可能有机会。”他建议,国家层面是否有可能成立一些专项基金,来解决行业里面的现金流,让它转起来,同时专项基金也可以用来奖励未来的优秀影片。
做最坏打算并向最好方向考虑
目前,各家影视企业也开始了各种自救的行动。徐天福透露,目前横店影视(603103,股吧)产业基本走上正轨。早在疫情前夕,横店集团就对电影行业发出一个倡议:只要到横店来拍摄电影的,无论是摄影棚还是拍摄基地全部都免费。
陈思诚认为,如果未来想把观众拉回电影院,首先要集中一些优势资源,包括宣传资源、影片档期上的调度资源甚至一些实打实的票补资源,来扶助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片,把观众的热情拉回到电影院里。
其次,电影公司也应该更多地去想如何能够增加未来的企业抗风险能力,如何才能告别目前比较传统只是靠卖票房这样的单一盈利模式。“这样在未来也不至于抗风险能力这么差,电影院一关门就完全脖子被卡住了,没法生存了。”
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,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一直在进行,但疫情加剧了这个调整。他认为,技术发展对电影的影响会越来越大。但互联网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,“我们一定要争取实现电影+互联网,而不是互联网+电影,我们要坚持电影内容为本,电影院的内容仍然是电影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网络消费模式可以成为一种有效补充,成为一个增量”。
对如何理性地看待这次疫情,饶曙光给出自己思考的结果, 就是中国电影业“要做最坏的打算,向最好的方向考虑”。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不能等,不能消极地去等待别人的支持和扶持,应该苦练内功,早做准备,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,通过提升创作能力也就是苦练内功,创作更多好作品满足观众需求,同时又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需求,通过消费升级换代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,同时也让电影企业能够找到新的立足点。本报记者 王金跃